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3篇
  免费   643篇
  国内免费   725篇
测绘学   153篇
大气科学   398篇
地球物理   935篇
地质学   1690篇
海洋学   642篇
天文学   45篇
综合类   286篇
自然地理   1102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242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210篇
  2019年   250篇
  2018年   207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246篇
  2015年   218篇
  2014年   255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272篇
  2011年   253篇
  2010年   256篇
  2009年   272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239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江源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处于长白山西麓,行政管辖隶属于吉林省白山市,具有丰富的矿产和旅游资源。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强,加剧了区内地质灾害的形成,地质灾害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和潜在威胁。本文对该县的地质环境作了详尽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内的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条件作了全面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它们的发展规律,同时对该县进行了地质灾害经济损失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最后结合当地经济条件与地质灾害现状,给出了较为切实可行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2.
根据袁见齐教授“高山深盆”成盐模式,探讨新疆天山对第四纪盐类矿床的形成和控制作用,阐述了天山地貌、气候、水文特征与盐类矿产的分布规律和特征。认为“高山深盆”并非一定是四周环山的深盆,可以是某一高山与其间深盆或两侧盆地的有机组合。高山的屏障作用造成了垂直的气候分带,在潮湿多雨的山区利于成盐组份的析出并迁移到干旱少雨的闭流深盆中,形成盐类矿床。  相似文献   
53.
西江主洼是珠江口盆地一个低勘探程度洼陷,油气差异聚集特征明显,但其机理不清。本文在断陷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指导下,利用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开展了烃源岩、断盖组合、储集体系和运聚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裂陷期沉降、沉积中心有序迁移,造成主力烃源岩自东向西由文四段迁移至文三段、文一+二段,控制东、西部油气差异分布。恩平组区域性泥岩发育且晚期断裂缺乏,导致油气纵向上更易聚集于下构造层;区域泥岩减薄尖灭或晚期断裂切开盖层的区域,上构造层有一定油气分布。"源-汇"类型从宏观上控制储层优劣,影响下构造层油气富集程度;"仓储"运移是控制上构造层油气规模聚集的主要模式。下构造层古近系应作为重点部署方向,东部围绕文四段、西部围绕文三段、文一+二段烃源岩构成的含油气系统展开;上构造层勘探需关注珠海组,在隆起周边寻找具备"仓储"运移模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54.
地下水中高浓度的铵态氮对生活饮用水安全及生态环境存在潜在威胁。相比较硝态氮,高浓度的铵态氮不仅有各种人为来源,天然沉积环境更是造成高铵地下水的主要成因。本文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区,运用数理统计、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了研究区高铵地下水的赋存环境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NH4+质量浓度介于未检出~180 mg/L。研究区1539组地下水样品中,NH4+质量浓度大于10 mg/L的高铵地下水69组,其中含NH4+质量浓度大于30 mg/L的高铵"肥水"23组。对比2005-2008年历史水化学数据,2009-2018年新增建设用地孔隙含水层高铵地下水样品比例增加25%。高铵地下水呈斑块状分布于三角洲平原区第四系底部低洼的基底、洼地等退积层序发育的淤泥质含水层中。淤泥层等富含有机质和总有机碳的沉积层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铵层",有机氮的矿化是三角洲平原区城市化孔隙含水层中高铵地下水的主要驱动力。城镇化扩张引起生活污水及富铵工业废水的泄漏入渗是城乡结合部高铵地下水铵氮的重要来源。三角洲平原区中性至弱碱性富含有机质的还原环境是高铵地下水的主要成因。风化溶滤、阳离子交换吸附、海陆交互作用是珠江三角洲高铵地下水质演变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55.
Particulate content of savanna fire emissions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As part of the FOS-DECAFE experiment at Lamto (Ivory Coast) in January 1991, various aeroso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ground level near prescribed fires or under local background conditions, to characterize the emissions of particulate matter from the burning of savanna vegetation. This paper deals with total aerosol (TPM) and carbon measurements. Detailed trace element and polycyclic hydrocarbon data are discussed in other papers presented in this issue.Near the fire plumes, the aerosols from biomass burning are primarily of a carbonaceous nature (C%70% of the aerosol mass) and consist predominantly of submicron particles (more than 90% in mass.)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organic nature (black to total carbon ratio Cb/Ct in the range 3–20%) and their high potassium content (K/Cb0.6). These aerosols undergo aging during their first minutes in the atmosphere causing slight alterations in their size distribution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However, they remain enriched in potassium (K/Cb=0.21) and pyrene, a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such that both of these species may be used as tracers of savanna burning aerosols. We show that during this period of the year, the background atmosphere experiences severe pollution from both terrigenous sources and regional biomass burning (44% of the aerosol). Daynight variations of the background carbon concentrations suggest that fire ignition and spreading occur primarily during the day. Simultaneous TPM and CO2 real-time measurements point to a temporal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the burning so that the ratio of the above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s (TPM/CO2) varies from 2 to 400 g/kg C. Smoldering processes are intense sources of particles but particulate emissions may also be important during the rapidly spreading heading fire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generation of heavy brown smoke. We propose emission factor values (EF) for aerosols from the savanna biomass burning aerosols: EF (TPM)=11.4±4.6 and 69±25 g/kg Cdry plant and EF(Ct)=7.4±3.4 and 56±16 g C/kg Cdry plant for flaming and smoldering processes respectively. In these estimates, the range of uncertainty is mostly due to the intra-fire variability. These values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for the combustion of other types of vegetation. But due to the large amounts of vegetation biomass being burnt in African savannas, the annual flux of particulate carbon into the atmosphere is estimated to be of the order of 8 Tg C, which rivals particulate carbon emissions from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in temperate regions.  相似文献   
56.
杨坪  陈安 《探矿工程》2006,33(3):9-11
介绍了均匀设计试验方法的特点及优越性,利用试验点在试验范围内的均匀分布,能大大减少试验次数且获得较好的试验效果。将均匀设计方法引入到注浆试验研究中,并对试验进行了详细设计,实践表明,均匀设计试验法是一种有效、可靠的试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7.
流动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若干解释(1990、2000)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鲁奇  王国霞  杨春悦  曾磊 《地理研究》2006,25(5):765-774
本文对我国1990、2000年间流动人口在东、中、西部和东部地区中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福建三个亚区的分布变化以及这一分布变化与上述各地区各相关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0年中流动人口东、中、西部分布变化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变化高度一致;而10年中流动人口在东部地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福建这三个亚区层面的分布变化则与经济发展要素变化有一致的方面,也有不一致的方面。珠江三角洲及福建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流动人口的大幅增长,除珠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企业众多外,这可能与该区域地方社会人文等文化本底所决定的经济发展制度及习俗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8.
基于重庆主城区居民感知的城市意象元素分析评价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冯维波  黄光宇 《地理研究》2006,25(5):803-813
城市意象是诠释一个城市环境的重要指标,对其分析研究,有助于解读及评估城市景观的优劣、城市生活环境品质的高低,也有助于把握城市空间结构。本文首先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根据重庆城市特色,将Lynch K的5类城市意象要素进行细分,并转换为地点场所意象元素;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城市意象因子和意象元素分别进行评价,并绘制城市意象元素分布图,以了解居民对城市意象元素的印象与品质之间的关系,从而为重庆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9.
1 Introduction Ocean primary productivity controls the exchange of carbon dioxide at the air-sea interface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climate change. Most oceanographic research on primary productivity has focused on the ma…  相似文献   
60.
本文对影响南极细菌S-15-13生长和胞外多糖产量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16S 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菌株S-15-13最佳产糖条件为:培养时间,56h;培养温度,8℃;碳源,1.0%葡萄糖;NaCl浓度,3.0%;pH,6.0-7.0。16S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S-15-13属于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 mon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